黨的十八大以來,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“大力發展銀發經濟”。立足老齡需求新趨勢,構建高質量銀發市場供給體系,是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、釋放銀發內需潛力的必然選擇。
打造“全齡全時全新”的銀發消費需求生態
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,人口老齡化壓力與人工智能技術變革交織,銀發經濟發展步入轉型關鍵期。銀發消費觀念正從單一“養老”向全生命周期“備老”“享老”升級。人工智能技術深度融入銀發產業,傳統養老消費業態正轉向“預防式備老”“沉浸式享老”新模式。新時期,銀發消費需求生態呈現全齡消費主體、全時消費場景、全新消費業態。
銀發消費主體需求覆蓋全齡,低齡多元消費與高齡剛需消費并存。當前及未來一二十年,大批60、70后涌入老齡消費市場。與40、50后相比,這些銀發群體消費購買力躍升、消費需求多樣,文娛、教育、旅游等“享老”消費將呈蓬勃增長之勢。醫療護理、生活服務等高齡剛需消費需求將隨人口老齡化加深而穩步攀升。
銀發消費場景需求貫穿全時,從固定時點被動消費轉向全天靈活主動消費。一是消費時點更加自由。傳統養老服務消費依賴固定服務時段,藥品閃送、遠程醫療等24小時服務需求亟待滿足。二是消費響應更為主動。傳統養老服務消費常陷入“床位排隊預約”等被動等待困境,適老化智慧家居一鍵上門服務等即時服務網絡亟待開發。三是消費場景愈發靈活。傳統養老服務消費主要依托社區、居家、機構,如何開發旅居養老、線上拼團等跨場景服務,是未來的需求藍海。
銀發消費業態需求突破全新,從普適化向精準化專業化全面升級。一是消費需求細化。健康管理方案應細化至個人,適老化模塊改造應適用于家庭。二是消費決策前置,銀發消費不能止步于疾病治療等事后應對,還應做好健康風險評估等事前規劃。三是消費價值延伸。銀發消費從功能滿足型服務向情感增值型體驗跨越。如康養旅游養老,將養老服務升級為精神富足體驗,既實現產品功能,又引發情感共鳴。
銀發消費需求從普適化轉向個性化、定制化。實現個人健康管理方案、家庭適老化模塊改造、個人旅居養老行程等“千人千面”的消費模式,既是機遇也是挑戰。數字化技術重構線上線下消費場景。既通過短視頻電商等激活銀發消費潛力,又創新在線問診、藥品外賣等即時消費生態。人工智能技術貫穿從研發到服務全程,既可以為老年群體精準畫像,預測銀發消費需求,又可以嵌入智能識別技術,實現無感化消費體驗。
構建“五鏈協同”的銀發市場供給體系
以需求為導向,立足“全齡全時全新”的銀發經濟消費生態,形成“科技鏈、創新鏈、產業鏈、產品鏈、服務鏈”五位一體的銀發市場供給體系。科技鏈是底座,數字化技術、人工智能技術是銀發產品與服務從研發到反饋的底層支撐;創新鏈是引擎,以模式創新和技術轉化激活銀發市場動能;產業鏈是骨架,實現銀發產業資源高效整合;產品鏈和服務鏈是“雙輪”,滿足銀發群體的硬需求和軟價值。
銀發經濟科技鏈以智能化、數字化驅動“養老 科技”業態升級。頭部醫療科技公司、互聯網平臺等,順應技術研發與應用優勢,重構銀發產品和服務。例如,互聯網公司開發“隱形護理員”系統,通過視頻和語音實時監測居家老人安全;醫藥企業結合AI算法和健康大數據,推動健康管理從被動響應到主動干預。
銀發經濟創新鏈不斷突破“養老 商業”新模式。非銀發產業企業展開跨界融合,突破傳統養老供給邊界。例如,電器企業專項打造適老化子品牌,開發智能藥盒等新產品;金融企業打造“康養 保險”產品,將金融工具與養老服務結合。文旅企業聚焦“旅游·養老”子品牌,提供旅居養老產品。
銀發經濟產業鏈形成“產品研發—生產組合—渠道分銷—用戶體驗—消費反饋”閉環。一是展開縱向資源整合。例如,生產無障礙老年車,將適老用具從應用場景研發推進到生產銷售;建設“中醫藥·康養文旅”綜合體,推動旅居養老從概念創新到實體轉型落地。二是以消費反饋為導向優化產品設計。通過物聯網設備,實時采集用戶行為數據,驅動產品功能動態迭代。推動銀發產業從“自上而下”的廠商定義轉向用戶共創設計。
銀發經濟產品鏈聚焦“適老化產品”邏輯,推動銀發產品規模化制造。中下游家居制造企業、醫藥衛生企業等,將適老化概念與產品設計深度融合。例如,推出支持遠程監控的智能適老電熱水器,解決老年人沐浴難題。
銀發經濟服務鏈立足適老化服務,劍指老年人權益保障和社會價值共創。社區互助組織搭建“銀發驛站”,為低齡老人提供客服咨詢等彈性工作崗位,滿足老人低強度就業需求。法律科技平臺建設“銀發守護者”項目,為老人提供法律咨詢、反詐預警等一站式服務。
夯實“標準、人才、資源”的銀發企業發展根基
標準化建設是銀發市場經營主體培育的基準錨點。建立統一的產品和服務標準體系,破解銀發市場“散亂弱”困局。定期梳理銀發產品和服務清單,并向社會發布。由政府主導,銀發行業協會參與協同,制定適老化產品功能標準、老齡服務響應標準、健康大數據安全標準等,引導企業對標生產。標準化建設既能保障銀發產品品質底線,又能提升消費信任度,為規模化供給奠定基礎。
人文素養是銀發市場經營主體培育的軟實力核心。銀發產品,尤其是銀發服務,本質是需求導向下的人文關懷,需要構建“技能技藝 人文關懷”雙驅動的復合型人才體系。從人才培養的入口出發,通過校企協同的方式,設立養老服務專業,開設老年心理學、智能設備適老化教學等課程。推動養老機構與高校共建實訓基地,培養既具備技術技能,又具備情感支持能力的銀發顧問。具備人文素養的銀發人才,能彌補銀發產品和服務標準化供給帶來的缺陷,形成個性化、不可替代的競爭力。
資源活化利用是銀發市場經營主體培育的協同標桿。挖掘縣鄉村閑置資源,既降低銀發產業供給成本,又將銀發經濟推進至縣鄉村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將鄉村閑置校舍、衛生院改造為旅居養老公寓;開發田園康養項目,整合農村院落、生態資源,吸引城市老人旅居養老。培育本地銀發護工隊伍,將縣鄉村剩余勞動力培育成專業照護力量。既激活縣鄉村“沉睡資產”,又推動當地勞動力就地就近就業,還完善城鄉協同的銀發供給體系。